服装设计创新 人才培养是关键
时间:2014年12月15日 来源:xxx 作者: 我国拥有强大的服装生产能力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为世界各地加工着大量低利润服装产品。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确很难看到能与国际品牌抗衡的自有品牌,中国服装业的设计开发还停留在抄袭、模仿阶段。
我国拥有强大的服装生产能力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为世界各地加工着大量低利润服装产品。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确很难看到能与国际品牌抗衡的自有品牌,中国服装业的设计开发还停留在抄袭、模仿阶段。做得较好的企业,也只是刚刚开始有一点自己的风格。真正原创的颠覆性的设计太少,设计上都是微创新。显然,微创新无法真正影响世界时尚界,也无法改变我们在价值链设计端的地位。
我们的服装企业正在为设计人才的缺乏而困扰。一个服装制造大国将自己的市场让给自己制造的外国品牌,说明服装设计创新之战已经在自家门口打响了。
创意缺失导致人才难觅
用工荒提醒我们,以低廉的报酬而为欧美时尚品牌加工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危机重重,而国内的时装品牌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品牌更不具有竞争力。面对这样的危机,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意”,让中国自己的品牌有一席之地,设计创新是必然的出路。
服装创新人才的竞争使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理念需要及时的更新,这就要求设计教育所依托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必须走在前沿。培养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能够孕育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的服装专业创新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服装教育新的挑战。
设计创新须着眼于更广阔领域
伴随着设计的发展,服装设计的出发点从仅仅围绕市场的需求也扩展到对社会、环境、文化等更广阔领域的关注。伴随可持续性设计、包容性设计等目前国际设计研究领域关注的设计理论引入到服装设计理念中,服装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如何使服装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对社会、环境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都是设计创新的出发点。在服装教育的课堂上,如何唤起学生对设计创新的认知以及设计师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解都亟须摸索。
建立以用户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来自于产品设计领域,通常的服装设计从设计实践到设计教育都以市场为引导,过多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很少关注用户的日常需求。在服装设计和教学上,更少将关注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法介绍给学生,从服装功能的角度进行设计和研究。
在欧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引导下为丰富服装设计作出了大量的探索。例如:将电子可穿性技术与服装设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服装款式与结构设计将电子纺织的新技术应用在服装上,扩展了服装的功能,提高了服装的舒适与保护作用,增加了服装的信息交流功能。另一方面电子可穿性技术也结合服装的特点可进行多样的开发。
关于服装设计教育,我国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改革讨论和尝试,在完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上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具有设计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服装人才才能适用于服装行业转型的需求。
标签:刘瑞璞
我们的服装企业正在为设计人才的缺乏而困扰。一个服装制造大国将自己的市场让给自己制造的外国品牌,说明服装设计创新之战已经在自家门口打响了。
创意缺失导致人才难觅
用工荒提醒我们,以低廉的报酬而为欧美时尚品牌加工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危机重重,而国内的时装品牌面对来势凶猛的国际品牌更不具有竞争力。面对这样的危机,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意”,让中国自己的品牌有一席之地,设计创新是必然的出路。
服装创新人才的竞争使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理念需要及时的更新,这就要求设计教育所依托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必须走在前沿。培养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能够孕育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的服装专业创新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服装教育新的挑战。
设计创新须着眼于更广阔领域
伴随着设计的发展,服装设计的出发点从仅仅围绕市场的需求也扩展到对社会、环境、文化等更广阔领域的关注。伴随可持续性设计、包容性设计等目前国际设计研究领域关注的设计理论引入到服装设计理念中,服装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如何使服装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对社会、环境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都是设计创新的出发点。在服装教育的课堂上,如何唤起学生对设计创新的认知以及设计师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解都亟须摸索。
建立以用户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来自于产品设计领域,通常的服装设计从设计实践到设计教育都以市场为引导,过多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很少关注用户的日常需求。在服装设计和教学上,更少将关注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法介绍给学生,从服装功能的角度进行设计和研究。
在欧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引导下为丰富服装设计作出了大量的探索。例如:将电子可穿性技术与服装设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服装款式与结构设计将电子纺织的新技术应用在服装上,扩展了服装的功能,提高了服装的舒适与保护作用,增加了服装的信息交流功能。另一方面电子可穿性技术也结合服装的特点可进行多样的开发。
关于服装设计教育,我国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改革讨论和尝试,在完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上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具有设计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服装人才才能适用于服装行业转型的需求。
相关阅读
- 服装教育 任重道远2014.12.15
- 大学生失业补贴政策岂能“养在深闺”2014.12.15
- 中国学生 除了校服还能穿什么2014.12.15
- 大学生时装周 服装业梦想启航的摇篮2014.12.15
-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毕业生时装秀在京举行2014.12.15
- 大连服装艺术学院招生2014.12.15